关良(1900年12月30日--1986年11月28日),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 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30~40年代辗转于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于名山大川旅行写生,长于中国画、油画。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出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关良油画集》等。

代表作品

著《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

出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关良油画集》等;

作品鉴赏

捉放曹图

纸本,设色,纵69厘米,横46厘米,款题:“庚申新春呵冻写捉放曹宿店一段。番禺关良。”在这幅作品中,手持宝剑的陈宫身穿黑袍,伏案假寐的曹操身穿红袍,一黑一红,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立刻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位于二人中间的黄色桌案不仅弱化了因为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而产生的视觉刺激,还使黑与红两种颜色有了融和与过渡的空间余地;使画面显得更加和谐统一,观众看来更加平和舒适。

绘晴雯补裘图

设色,纸本,纵:66厘米,横:66厘米。

款识:宇娟悦习同志正之 晴雯捕裘 丙辰关良

钤印:关良 仰日轩

此图描绘《红楼梦》中晴雯带病连夜织补贾母送给宝玉的孔雀氅的情景。画中以戏剧人物造型为基础,不拘泥于对人物的解剖和透视,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不加修饰,甚至带有孩童画的稚拙;笔势笔趣力求质朴平易、凝重自然;笔墨变化多端。演员的“看”、“瞟”、“盯”、“瞄”等眼神,捕捉到位,人物情态惟妙惟肖、纯真幽默。

绘武剧图

设色,纸本,立轴,尺幅:65.5×45.2厘米。

款识:武剧图。一九七九年新春写于朵云轩。番禺关良。

签条:关良武剧图。朵云轩旧藏。

钤印:关良、南亭

此帧《武剧图》为1979年关良先生在上海朵云轩所作。由于关良谙熟戏曲的剧情、人物造型、身段,故其笔下所出极其简练传神。人物的造型吸收了民间造型艺术的某些特征,仅仅通过身段、手势、腰腿等简练的几笔阔大笔触,就把人物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戏剧人物的脸谱、装扮、服饰等也以最概括的手法表现,绝不拘泥于细节的描摹,关良对中国画的笔墨内在精神是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他喜用秃笔,笔法稚拙,天真有如婴儿,落笔沉稳有静气,不尚华巧的笔法,这正是所谓的“大巧若拙”,关良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笔法生墨法,高明的笔法必须以生动的墨法来显现,关良在画中运用了浓墨、淡墨、轻墨、渍墨、干墨、湿墨,墨分五彩,确立了整件作品高雅的艺术基调。他的设色并不华丽,一如墨法,注重笔意、韵味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决不是哗众取宠的甜俗之作,而是粗看貌不惊人,再看馀味无穷的佳作。从他的书法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内敛、沉静、果敢、不事张扬、不巧于言辞、内韵丰厚的个性。  

艺术特色

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也许他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像小孩子画的那样

不知多少次听到有人疑问———关良的画有什么好,像小孩子画的那样。这问题很难回答,有的说,许多人说好啊!连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大文学家都为他题画,说好!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画家都与他相互品题赠画呢!要是国人说的不算,还有,德国人主动为他出画集并付与丰厚稿酬,中国画家有这待遇的,仅有齐白石和关良。你敢说不好!有人干脆就说,有名就好,值钱就好!其实,这些说法只说出了画好的结果,好在哪里还是不甚了了。还是问题本身就给出了答案———好在像孩子画的那样。

这倒不是像“老莱子娱亲”的那种让人恶心的假孩子,而是对艺术痴迷的赤子之心。可以说,关良的画是玩出来的。他17岁随二哥去日本,不学热门的化工专业,硬是报读好玩但就业机会渺茫的美术。后来从藤岛武二学画,课余就学小提琴,当然不是为了考级啦,就是贪好玩呗。“三岁定八十”这话一点也不假,关良小时候在南京,爱到“两广会馆”看京剧,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玩京剧、画京剧。不是一般的票友而是拜师学戏,买回髯口、马鞭、靴子,吊嗓子、摆功架,来真的。这样画京剧和拿照相机拍几张剧照回来画的,自然是大有区别。要么不玩,玩就玩得精,深入其中,寻根究底是关良的态度。他的油画受现代派影响,不仅在技法形式上,主要还是在理论和观念上的。他说:“我们若是认识了现代绘画的理论与现代精神的话,那时是绝对不会误解现代艺术,毒骂现代艺术的。一个画家是要有充分的教养的,尤其是在现在来说,不然他是一个工匠。”这话很温和地批评了那毒骂现代艺术的大画家。关良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好好先生,完全沉醉在艺术世界里,他的画里表现的,就是他所有教养的总和。

在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将艺术工具化去达到某种目的成了大部分画家追求的时候,关良的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是要受到质疑的。1934年他参加广州市美展的两幅油画就受到批评:《海滨》是悠闲生活的写照和理想。《母与子》是个人生活的印象,缺少了时代意识,没有看见路边的饿殍,没有听到帝国主义的炮声。只是关在与世隔绝的画室里过着梦幻的生活。我不知道关良有无读过鲁迅致李桦的信,鲁迅的意见也并非圣经,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关良的选择。“现在有许多人,以为应该表现国民的艰苦,国民的战斗,这自然并不错的,但如自己并不在这样的漩涡中,实在无法表现,假使以意为之,那就决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为艺术。所以我的意见,以为一个艺术家,只要表现他所经验的就好了,当然,书斋外面是应该走出去的,倘不在什么漩涡中,那么,只表现些所见的平常的社会状态也好。”

关良是幸运的,抗战期间,郭沫若等一批文化人支持他在成都办京剧人物画展,卖了画有钱去考察山胜古迹。20世纪50年代,苏式美术一派独大的时候,他却有机会与李可染带着水墨画访问德国。虽然,“文革”中他也受到冲击,将自己心血之作用水泡烂冲进厕所里。但比起许多在漩涡中的画家幸运多了。

当艺术不堪功用重负的时候,艺术家就要挣脱羁绊,企图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表达,追求艺术的本体。显然,完全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艺术恐怕是没有的,但是,只要有艺术存在,这种没有终极目标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如果我们也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画,相信会离艺术的本质近些。  

人物评价

他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并为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最初专学西洋画,后转向水墨戏曲人物画。建国后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

(关良)挹取画材,虽在艰难困苦生活中,不忘他是一个中国时代画人所应有的使命,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见他的人格高,画格更高。(郭沫若 评)  

他的人物、风景,不论国画、油画,气韵生动,全是中国派头,传导的是中国人的感情趣味,举重若轻;篇幅虽小,内容宏大,从容不迫。(刘海粟 评)  

关良的戏剧人物画从不拘泥于具体的情节及舞台的服饰细节等,而是抓住特定情景中的精神,以少胜多,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剧中人物的声容气魄。(程十发 评)  

关良始终拥有一颗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无不充满灵性与个性,并开启了“水墨戏画”的先河。(王进玉 评)  

艺术价值

对关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走向,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曾阐述:“人物绘画向以传神为极致,关良的独具风貌彩墨戏剧人物画是划时代的,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关良的作品有望成为热门收藏品,并成为市场的大黑马。”近两年,随着中国字画行情的启动,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徐悲鸿等一流大师作品先后飙升,尤令人可喜的是,关良的油画涨幅较大,2003年他的油画《舞蹈》在北京华辰获价11万元。2005年《静物》被北京保利拍至10.8万元,同时,5万元成交的油画作品也大幅增加。从关良作品的市场走势看,他的作品价格上扬,属于价值回归,后市鉴于关良属于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在中国油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市场走向

关良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太有市场份额,进入90年代中期,一些拍卖行陆续推出关良的作品,若与国画相比,他的油画当时没有什么行情,价格低得离谱。直到2000年后才有所表现,2001年他的油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嘉德获价22万元;2002年油画《灵派山》在嘉德获价28.6万元。导致关良作品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关良作品缺乏理解。记得在关良一次画展上,画家李苦禅曾带着一批学生去参观,许多学生提出关良老师为什么不把人物画得标准些,苦禅先生说:“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李苦禅所谓的“得意忘形”指的是“绘画之形象”,而不是“形象之绘画”。对此,关良以最理解相许。


文章标签: 关良 作品

猜你喜欢

关良 作品 (1)
关良 作品 (10)
关良 作品 (100)
关良 作品 (101)
关良 作品 (102)
关良 作品 (103)
关良 作品 (104)
关良 作品 (105)
关良 作品 (106)
蜀道行旅图
花卉奇石册 十二开
书法
书法 (圣彩虹原始扫描)
梅花双喜 纸本
册页
杜鹃花图卡纸
法师法帖
唐绘手鉴(笔耕园戴泽 牧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