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贺慕群(1924-)上海人。民族,汉族,1950年移居巴西,1965年起定居巴黎。


 社会荣誉,其作品曾经得到,欧洲商业摄影之父,中国汉皇国际文化传媒中心主席邹凌先生的高度评价。上海美术馆为一位艺术家三度举办过个展,甚为罕见,贺慕群便是其中一位。


贺慕群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上海,二十六岁就漂泊异乡,先后在台湾、巴西、西班牙等地居留,1965年定居巴黎。


个人经历


流离:平静生活戛然而止


贺慕群192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大户人家,并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女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中医,家中藏书颇丰,贺慕群从小泡在祖父的书房中,读完了《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母亲擅长国画,梅兰竹菊画得气韵斐然,贺慕群从小跟着母亲挥毫泼墨,久而久之对绘画萌生了兴趣。


抗战爆发,宁波遭受日军的轰炸,贺慕群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全家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上海,生活日益窘迫。为了分担家庭的困难,贺慕群白天到工厂做工赚钱,晚上则坚持去夜校上课学习美术。做工是为了养家,学画则是内心的向往。“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女人得有自己的事业。”回想这段经历,她觉得虽然家无横财,但至少是快乐和充实的。


上世纪40年代末,贺慕群随朋友去了台北,在台北的时间很短暂,1950年即远走他乡,奔赴巴西。在圣保罗,那座于中国人而言稍显神秘的南美城市,一待就是十多年。当时张大千也在圣保罗,有时邀贺慕群去做客,但她实在不习惯繁华喧闹的社交生活,更喜欢待在画室里创作。


凭借对艺术的敏锐感悟与不断努力,贺慕群获得圣保罗资历最深、实力最强的SaoLuis画廊的赏识,与之签约合作,并举办个人画展。初次办展获得成功后,当地华人慕名邀她开班授课。在当地,贺慕群带出一批不错的学生之后,对于选择绘画作为自己的事业更有了信心。


遗憾的是,贺慕群早年的作品因其生活的变迁而散佚各地,遗留下来的,只有少数几幅人物和静物油画,但其浓郁粗犷的绘画风貌自那时起可见端倪。


寻梦:走一条纯艺术道路


1965年,在贺慕群41岁的时候,她处理好家事,只身奔赴艺术殿堂巴黎定居。事实上早在1960年,她与巴黎就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年,贺慕群去巴黎办展,一位台湾友人带她拜访巴黎高等艺


术学校,一位教授看过她的画,甚为赞赏,当即同意她进学校学习。贺慕群高兴归高兴,可惜当时持的是过境签证,只允许在法国停留48个小时,加上一想到巴西还有许多没有处理好的事情,她理智地选择了回去。


正式定居巴黎之后,贺慕群并未进入巴黎高等艺术学校念书,而是决定走自学成材的道路。她觉得自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而学校那些系统的技法学习可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去巴黎的大茅舍画院画画。大茅舍是一处倡导自由艺术的机构,分油画、版画等不同的画室,在巴黎很有名,很多成熟甚至有名的画家都会去那里画画。她常常手拿一瓶水出门,饿了就买些便宜的法式棍子面包充饥,一画就是一整天。在大茅舍,贺慕群经常碰到同样独在异乡的女画家潘玉良。潘玉良有一次看过贺慕群的画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妹妹啊,你走这样一条纯艺术的道路,以后会很苦啊。”贺慕群却觉得:“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做到最好。”


从零开始的打拼不容易,尤其是作为一个孤身奋斗的女人。对于职业画家而言,画作卖不出去,生计便无以为继。事实上,在当时的巴黎,油画因为价格昂贵并不好卖,反而是相对量大价低的版画销路好些。为了生计,贺慕群专门去学习制作铜版画,边看边学,很快便掌握了技法,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第一批作品出来,老师们都惊讶于她的天赋。版画为贺慕群开辟出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创作领域,既保持了其油画浓郁厚实的具象表现之风,同时又具有版画简约概括的形式特点,不错的销量让她渐渐在巴黎站稳脚跟。


两三年之后,贺慕群的油画也开始在巴黎画坛显山露水,1968年,她的油画《玩偶系列》参加法国妇女沙龙展,荣获大奖,随即应邀赴欧洲各国办展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贺慕群上世纪60年代在卢浮宫看画


贺慕群上世纪60年代在卢浮宫看画


 1970年,因为在艺术上的优异表现,法国文化部专门分配给贺慕群一间画室。那间画室也是她的住处,简单朴素,她一用就是三十余年。贺慕群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间不大的画室中完成的,还有一台机器是她专门买来制作版画的。


很少有人知道,60年代末贺慕群曾经身患绝症,开过大刀,法国医生预测她最多只能活两年。她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激起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抓紧一切时间画画。在巴黎,贺慕群度过了37年,她的生活简单而清贫,但那却是她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归根:不画画就要生病了


80年代,中国与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开始多了起来。离乡已久的贺慕群有了应邀回国参观、考察的机会,国内美术界的人士到巴黎学习、参观时也得缘拜访这位可敬可亲的“贺大姐”。


90年代中期,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沈柔坚在巴黎见到贺慕群的绘画,甚为喜欢,遂邀请她回国举办个展。1996年,“贺慕群作品展”于当时还在南京西路456号的上海美术馆开幕,国内观众首次目睹了这位旅法画家的艺术风采,而同胞们的认可与赞赏也让画家本人心生暖意,勾起了回乡的念头。也正是在这次个展之后,她往返于巴黎与上海两地,找寻起新的方向。


有趣的是,那时每次出入上海的宾馆,保安人员总要贺慕群出示护照才肯放行。大概是她与人们印象中的外宾形象相去甚远:头发有些蓬乱,不施脂粉,衣着朴素,像个外乡人一样。对此,


她只笑言:“我的心思都用在画上,我用自己画的画取悦观众。”


2002年,因为年事已高、行旅不便等原因,贺慕群正式结束在巴黎的生活,落叶归根,定居上海。那一年,已迁至南京西路325号新址的上海美术馆为贺慕群二度举办大型个展,展出她从巴黎带回的毕生心血之作,其中60幅颇具代表性的油画、版画、速写作品,展览结束后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面对她与她的画,人们像重新发现一位美术史人物一样惊喜。


如同在地球上空划过一道彩虹,跨过太平洋、大西洋,贺慕群回到了东海之滨人生道路开始的地方。如今的贺慕群,居住在徐汇区的某个住宅小区。她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深受多种疾病的困扰,不过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她每天都会坐在起居室兼画室里,以多年来习惯的方式继续创作。她总爱说:“如果不画画,就会无聊,就要生病了”。她最新的尝试是用墨和油彩混合画在宣纸上,她以此方法创作的几幅“盆花”,苍劲老辣,与她的油画相比自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味道。


很多人喜欢贺慕群的铜版画,她也希望将铜版画的技术教授给更多的人,“可惜现在年纪大了,有心无力了。”她也常常想着回报社会,“我一个人用不了多少钱,多余的钱除了留给儿子外,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慈善事业。”她不仅资助过希望工程,还将自己的多幅作品无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支持国内的美术事业。


最近她去医院体检,心脏毛病依旧,但医生说,她的头脑比实际年龄年轻30岁。听起来不可思议,细细一想,从贺慕群笔端汩汩流出的,不正是一种超越年龄的生命力?她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想做,还有很多画画的想法”。 [1] 


主要作品


《玩具系列》


铜版画作品如《谈话》、《小狗》、《坐女思考》、《蹲着》、《树下》、《渔网》等 [2] 


作品介绍


《玩具系列》


创作1960年代末。作品多以母子、孩童嬉戏为主题,人物多以粗犷的线条勾廓,大胆舍弃了细部的刻划,造型简练有如剪影,笔触间透露出她曾经在南美的生活所浸染的异国情调。人物三三两两,在空旷的环境中拥抱玩耍,背景近于平涂,色彩明亮,与凝重的主体人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作品虽称《玩具》,但画面并未出现玩具,消减了叙事性,极大地拓展了想象和象征的空间,从素朴的形态和简洁的物象中透出一种朴素而平淡的生活气息,是一种淡淡的喜悦,抑或一种浅浅的忧郁。这个系列让她获得了1968年法国巴黎“妇女沙龙展”的大奖,也令她在法国乃至欧洲艺术界声名鹊起。


《静物系列》


1970年,由于贺慕群在欧洲取得的艺术成就,法国文化部为贺慕群安排了一间专用画室,她也开始创作一些大尺寸的作品,《静物系列》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个系列包括水果、蔬菜、瓜果、花木和面包等。最初人们往往更容易把它们当做是传统意义上的静物作品来欣赏,这些作品构成讲究、色彩微妙,大多是直接写生,语言质朴,情绪舒缓,流淌出浓厚的平民化气息。这种绘画气质别具一格,既有别于巴黎式的中产阶级趣味又不同于东方的文人性格。 记得陈士文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早期中国留法学生的生活状况,“中国留学生以勤工俭学居多,只有做工,少有机会读书……我们常常谈到艰苦的生活,也会谈到绘画性、艺术的问题”。这正是1960年代独自在巴黎求学的贺慕群的生活状况。她经常是手拿一块面包出门,在画院里一画就是一整天。“握住”是贺慕群作品中反复强调的情节,也是她生活细节一个真实的写照,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使不断出现于画面的手变得粗大有力,金黄色的苹果与浅棕肤色的手、鲜红苹果与黄白肤色的手突兀地充斥在整个画面,有时粗大的双手将面包紧握胸前,面包、水果在手里成为绝对的主角,在她的这些静物作品中隐约透露出一种宗教般的对食物的感恩和顶礼膜拜的情绪。很多人都对贺慕群孜孜摹写的题材感兴趣,不理解她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画同一类题材,她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我画我熟悉的、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它只是我思想的载体。”


《花木系列》


2000年以来,她的《花木系列》逐渐多了起来,它们不像西画中的瓶花,更像中国庭院中的盆景或中式家庭窗台上的盆花。贺慕群也画人物和风景,人物造型稚拙,体格健壮。其风景数量不多,似天真儿童之眼看世界,意趣出人意表。


展览经历编辑


1960年“Sala Minerne Del Bells-Artes”西班牙马德里。1965年巴西圣保罗、里欧举办个展。1969年在瑞典哥得堡举办个展。197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个展。198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个展。1983年在


法国Bourgogue省立文化馆举办个展。1994-2001年,多次在台湾台北画廊、香港艺倡画廊、上海美术馆、高雄山美术馆、台北凤甲美术馆、山美术馆举办个展。联展:1964年“当代艺术展”巴西圣保罗。1965年“第一届现代美展” 巴西坎皮纳斯。1968年“比利时国际版画展”,“意大利国际版画展”,“妇女沙龙展”获大奖,法国巴黎。1969年“比较沙龙展”巴黎。1970年“巴黎国际艺术城联展”。1971年“国际版画展”巴西圣保罗,“五月沙龙联展”美国纽约,“纽约国际版画展”。1972年“大师与新生今日展”法国巴黎,“新写实沙龙联展”法国巴黎,“德国国际版画展”。1973年“大师与新生今日展”法国巴黎,“巴黎国立图书馆联展”。1974年“挪威国际版画展”挪威法兰立克史坦。1975年德国Kunstverein Karlsube。1976年德国Kunstverein Karlsube。1978年“Paco Des Arts”巴西圣保罗。1980年“Montronge沙龙联展”法国巴黎。1981年“具象评论沙龙联展”法国巴黎。1982年“青年沙龙联展”法国巴黎。1983年“巴黎华裔艺术家联展”。1984年“青年沙龙联展”法国巴黎。1986年“国际艺术城联展”法国巴黎。1995年“旅法艺术家当代集”台北玄门艺术中心。1996年“旅法艺术家具象作品展”巴黎台北新闻文化中心。作品被巴黎国立图书馆、法国文化部、上海美术馆、台湾山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艺术评价


没有时间,就没有生死;没有名称,就没有分别;没有细部,就没有万象。生死,分别和万象,都是事物的表象。贺慕群要画的,不是作为表象的世界,而是表象背后的世界。她的画,是对表象的反叛。在古代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那里,表象背后是“空”;在古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那里,表象背后是“原型”。“空”是无时空的,能表现空的只有“色”。贺慕群的画,最好地诠释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禅意。“原型”,是静寂的,所以,在贺慕群笔下,动物被画成静物,静物被画成色彩。由动到静,由静到空,是贺慕群的画笔始终指划的方向。某些评论家们从她的画作里读出了“寂静”、“沉默”、“孤独”和“坚强”,但没有读出她对表象的反叛。—— 评论家 吴稼祥


一切繁缛都被荡涤,只留下简洁;一切复杂都被简约,只保留单纯。作为艺术创作最珍惜的东西--单纯,自由,以及不受干扰地超凡与孤独。


贺幕群的画创造出一套只属于她自己的艺术语汇,并用这套语汇在她的画面上展显出特立独行符号,从她的画中,我似乎看到她人生足迹:中国大写意的线条,南美洲大型壁画的局部再现,法国或西班牙的色彩,或许,还有中亚或北非图案中的旋律?这么多文化元素,都被简单概括在一个简洁而孤寂的画框里。


“通过苦修,他们已获得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欲求,他们渴望获得解脱。” 印度哲人商羯罗(Shankara)说。贺幕群的艺术,也正如这位哲人所说,经过多年异国他乡的生活苦修,她的画已获得了净化。我看这样的画,心中平静了,摆脱了浮躁,心灵获得解脱。


——评论家 吴志攀 [3] 



文章标签: 贺慕群

猜你喜欢

小孩
渔网
音乐
鱼和瓶
坐女思考
大猫
小狗3
大乌龟
大鱼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全图
紫云阁
松轩春霭图
书法 对联
书法 乐生堂
玉质自能无暑意
于右任 书法
唐绘手鉴(笔耕园戴泽 牧童图
0.6343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