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记》轴,清,张照书,纸本,楷书,纵95.7厘米,横52.3厘米。署款:“叔父千里寄书索大楷字,临此与巨来弟,感惠殉知一合也,照。”下钤“张照之印”、“得天”印2方。无鉴藏印。《武侯祠记》是唐代裴度为缅怀三国蜀相诸葛亮一生伟绩而撰,由柳公绰书就。柳公绰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官至兵部尚书,亦工书法,多书名士所撰碑记,如李白所撰《紫阳先生碑》和李繁所撰《碑阴记》,米芾评其书法“乃不俗于弟”。张照所临此幅《武侯祠记》楷书存柳体基本面貌,然更趋规整。点画秀润,结体工稳,字形大小一律,章法整齐划一,墨色乌亮,格调雍容华美,属典型的清代“馆阁体”书风。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挟私误军罪等廷议当斩,被乾隆帝特赦。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戏曲剧本。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丧途中在徐州病亡。谥“文敏”。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人。唐宪宗时宰相。贞元年进士,由监察御史晋升为御史中丞,转升为宰相。力主消除藩镇。晚年以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荐召翰林供奉,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以后坐永王之乱流夜郎,中途遇赦,还依族叔李阳冰,后以病卒。李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亦擅书,他的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被世人称为“诗仙”。诗文收入《李太白集》。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即“台阁体”,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清人多称“馆阁体”,明人多称“台阁体”,其义基本相同。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云:“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四库全书馆开设以后,“馆阁体”广泛流布。

文章标签: 尚书 书法 楷书 乾隆 馆阁体 李白 书画 进士 米芾

猜你喜欢

张照行书弘历读昌黎集诗轴
张照行书七律诗轴
清张照行书轴
行书临米芾书轴
清张照行草书诗帖 轴
清张照书乾隆御制华严洞勒壁钱维城画山水 成扇
清张照书乾隆御制华严洞勒壁钱维城画山水 成扇 张照书乾隆御制华严洞勒壁
清张照书御制九符 卷
明董其昌杂书 册 张照跋
于敏中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
郑板桥 七言绝句纸本
王文治行书诗轴
何绍基隶书七言联
刘统勋行书苏轼诗卷
郑板桥五言诗
御笔大士像并心经图纸
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
金刚经
0.7520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