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卷释文
卷末自识:“范希文岳阳记,宋人犹以为传奇。文如东坡醉白堂记,壹似韩白论耳。文章家之重体如此。若夫希文之先忧,则不愧其自许矣。宋之古文实由范公推尹师鲁开之,又以公书法绝类《乐毅论》,虽文以书非所以重公,公在此道中,未尝可称当行名家也。己酉七月廿七日。董其昌。”钤“董玄宰”印。鉴藏印有“王时敏印”、“烟客真赏”。
此卷书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写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董其昌时年55岁,为补福建副使前四个月赋闲时所写。该书笔法由李北海而渐入米南宫,字大如拳,流畅劲健,通篇数百字一气呵成,显出深厚功力,为董氏行书中精妙之品。
明万历晚期,朝廷上下党派门户之争愈演愈烈,董其昌对此甚为厌恶,故书此篇以寄其意。
从鉴藏印悉知该书卷曾被“清初六大家”之首王时敏所收藏。《岳阳楼记》系北宋名臣范仲淹之代表作。时值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内党争激烈,奉命主持新政的范仲淹被贬放邓州,恰逢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请范仲淹作记,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由此诞生。文中著名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反映了作者忠君爱民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在被后人吟诵的同时,也常成为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相传最早为三国时东吴名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军台,更因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而著称于世。岳阳楼高三层,依山傍湖而建,东临碧波万顷的洞庭湖,西靠浩浩荡荡的长江,于其上俯瞰,碧波万顷,气势恢弘。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舞,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江苏苏州)人。举进士第。历仕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为朝廷所倚重。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其文学成就卓著,有名篇《岳阳楼记》等。
宫名。《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史记集解》:“徐广曰:入南宫。”《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史记正义》云:“秦时已有南、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