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展庆帖》释文: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人来得书帖》释文: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二帖裱于同一卷中。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
《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道家解释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到北魏时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项元汴(1524—1590年),明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收藏家、画家。富藏书画等古名物,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擘。精鉴赏。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陈慥(生卒年不详),字季常,自号龙丘子,北宋文学家。惧其妻柳氏,苏轼诮之,“河东狮吼”由此而来。晚年奉道。李常(?—1090年),字公择,黄山谷舅父,哲宗时累官御史中丞,是诗人兼藏书家。与苏轼友善,是政治上的同道,反对王安石变法。李、苏二人常有诗词唱和。秦观《淮海集》后集卷六记载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二月二日,李常赴任成都知府,行及陕府阌乡县,暴卒于赴任途中。《宋史》卷三四四有传。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安岐编著。正编四卷,法书、名画各二卷;续编二卷,法书、名画各一卷。正编法书著录始自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西晋陆机《平复帖》,止于明代董其昌;名画著录始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隋展子虔《游春图》,止于明代董其昌。记载作品内容、纸绢,摘录题识、印章颇为详细。所录宋代以前之画颇多考订。间有论及画家之笔墨或画法特色,可资鉴别真赝。续录一卷名画始自晋顾恺之书《洛神赋》并图卷,而迄明陆治《种菊图》止,凡121种,亦多名品。续编仅载标题,略记大概。两编所收书画大都为著者自藏,间著有人来求售而未购之物。是书正编著录体例得其大要,叙述简当,鉴裁精审而有卓见,为清代书画著录书中精审之作。续编稍逊,然亦颇资参考。二十卷,清代吴升编著。吴升,字子敏,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幼雅好古物,尤精于鉴赏书画。此书前九卷著录法书,自三国魏起至明代止,记有每件作品的书写字数、行数及本文;第十卷为《元明贤诗翰姓氏》,录有元、明时期最著名的法书家小传;第十一卷至二十卷著录自东晋至明代的名画,详尽地描述画面,记录款识、题跋,并加以客观的评论。书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宋荦及翁方纲所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