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释文:
“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数字残损难识)病?(下二行残损)。”
首署款:“凝式”。
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賢志堂印”,元赵孟頫,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清内府等鉴藏印。另有数方古印不辨。
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此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明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居洛阳,官至太子少师,后人也称他“杨少师”。长于诗歌,善于笔札。相传他“遇山水胜概,辄流连赏詠,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因他为人放纵不羁,时人又称他“杨疯子”。其书法遒放,宗师欧阳询、颜真卿,笔势奇逸,常有意外之趣。《宣和书谱》记载:“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笔迹雄强,与颜真卿行草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
中国传统绘画装裱形式之一种,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王钦若(生卒年不详),字定国,新喻人。擢进士甲科,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卒谥文穆。他在夏热帖后所书的题跋,为其极罕见的书法作品,十分珍贵。
鲜于枢(1246—1301年),字伯几,号困学民、虎林隐吏、直寄道人、西溪翁,自署渔阳(今北京市)人。寓居扬州,后至杭州。曾任湖南司宪经历、行台掾、浙江帅府从事、三司史掾等职,后官至太常寺典簿,未到任便死去,终年56岁。鲜氏工于书法,尤善行草,取法唐人,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预修《大清会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挟私误军罪等廷议当斩,被乾隆帝特赦。历任武英殿修书处行走、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等职。资学明敏,工诗善文,精音乐、绘画、书法。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编撰《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戏曲剧本。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丧途中在徐州病亡。谥“文敏”。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项元汴(1524—1590年),明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收藏家、画家。富藏书画等古名物,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擘。精鉴赏。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初授原官,迁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工诗,精鉴别,富书画收藏,亦能书。有《金石表》、《静惕堂诗集》等。《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坐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清乾隆皇帝征集到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珍贵书迹,在宫内养心殿西配间特设堂贮藏,名曰“三希堂”。后又选魏晋至明代书法名迹刻石,共三十二卷,称“三希堂法帖”。刻石现藏北海阅古楼。
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清代鉴赏家吴其贞编纂。吴其贞是经营古玩的安徽商人,他经常往来于江浙各地,与当时的一些鉴藏家有所交往。这种交往与积累锻炼了他的鉴赏水平,也成就了他的书画著录书--《书画记》。全书六卷,按顺序记录了吴氏本人的收藏及其所见的书画真迹。内容丰富,记录详实,注明了作品的名称、作者、部分题跋、行款位置、尺幅大小、印记、纸绢、装潢,甚至还注明了鉴赏记录的具体时间,是一部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较为可信的著录书。清代鉴赏家顾复编纂。顾复,字来侯,自号方泾上农,明末遗民。《平生壮观》著录作者所见书画,全书十卷,其中法书五卷,绘画五卷。凡《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所录名迹大体为其所见。以时代顺序简录,各件略加评论,辨其真伪,但有误记印记多处。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有徐乾学序、自序。卞永誉(1645—1712年),字令之(一作合之),号仙客,盖州(今辽宁盖平)人,隶汉军正白(一作镶红.又作正蓝)旗籍。官至刑部尚书。博学好古,家富收藏书籍、碑帖、书画。能书,工画,曾随其叔三畏学写山水,善画水仙、柏石。善于鉴赏书画,朱彝尊《论画诗》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之句,即指卞氏与另一位鉴藏家宋荦。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60卷采前人著录书画之作与其所目见耳闻者,汇而成编,上溯魏晋,下迄元明,集著录之大观,尽鉴赏之能事,至今仍是古书画研习者参阅和引征的重要书目之一。另著有《式古堂朱墨书画纪》80卷。其常用鉴藏印记有:“令之”、“仙客”、“式古堂”、“卞令之鉴定”等。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卞永誉编著。分《书考》、《画考》,著录其目见之清代以前的法书、名画。是书淬取著录书画诸体之长处,又分门别类,先纲后目,先总后分,先本文而后题跋,先本卷而后征引他书,辨其源流,别其真赝,考究详明。又用大小字体、眉注圈识分别正文与外录,可谓条理井然,眉目清楚。自魏晋以来而迄清康熙时所传世之书画于此大备。书画之前有《书评》、《书旨》及《论画》,辑录诸家画论。此书著录宏富,尽管间有谬误,仍不失为一部考据精备之作。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