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十六国北凉,安弘嵩书,纸本,隶楷书,纵25.1厘米,横342.5厘米。

《大智度论》是阐释佛典《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汉译,共一百卷。此卷抄写其第五十五卷第廿八品,卷首已残,尾题“法师慧融,经比丘安弘嵩写”。敦煌曾出土另一卷《大智度论》,抄写第五十九卷第卅六品,亦题安弘嵩写,笔迹与此卷相同。

汉字书体自汉末至魏晋时期,经历了由隶至楷的演变。北凉地处西域,其传世墨迹和碑刻中的字体较之中原同时期作品,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书法史上称为“北凉体”。此卷为代表之作,极为珍罕。西晋末年,政局不稳,拥兵重镇之军阀与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计有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等十六国兴亡相替,此外还有冉魏、西燕、代等不包括在内。公元397年匈奴人沮渠蒙逊起兵,推段业为凉王,后杀段业自立,412年据姑藏(今武威)。史称“北凉”,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公元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

安弘嵩(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期北凉国(397—460年,定都张掖)的一位“经比丘”,即专事佛经译写的僧人。

文章标签: 北凉 时期 公元 大智度 比丘 安弘

猜你喜欢

北宋搨绛帖(九) 册 南朝宋薄绍之回换帖
清乾隆三希堂法帖(三) 册 梁武帝异趣帖
御制重刻淳化阁帖(八) 册 南朝宋薄绍之回换帖
宋搨武冈帖(六) 册 梁武帝萧衍数朝帖
宋拓大观帖(一) 册 南朝梁武帝数朝帖
信件
宋榻大观帖(一) 册 南朝梁简文帝康司马帖
三希堂法帖(三) 册 梁武帝异趣帖
宋拓大观帖(四) 册 梁萧子云舜问帖国氏帖列子帖
北宋搨绛帖(九) 册 南朝梁武帝数朝帖
宋搨武冈帖(二) 册 晋谢庄昨还帖
宋搨大观帖(三) 册 南朝齐王僧虔二启帖
北宋搨绛帖(九) 册 南朝梁萧子云书列子卷一天瑞帖
御制重刻淳化阁帖(八) 册 南朝梁萧子云列子帖
宋搨大观帖(一) 册 南朝梁简文帝康司马帖
书法
宋搨武冈帖(九) 册 唐薄绍之回换帖
安宅切_見返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