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祖师坐像,高18.7厘米。最底部为神兽,兽足蹲卧,上为龟盖,龙头,有尾。龟盖上的童子,四兽足撑,穿肚兜儿,身上驮置鞍状元宝,元宝除正面外皆阴刻花纹。元宝上方中间端坐一祖师,形象接近宗喀巴,头戴尖顶桃形帽,双肩饰花,双手握于胸前,结跏趺坐,底为仰覆莲座。外缘从正面看为四童子,俯视则变为八童子,四童子翻仰,四童子俯卧,这是在童子与童子之间加了腰身,使得其头、足、手等得以双重利用、巧妙变化而成。祖师像背面外刻八卦卦符,内篆刻“大清乾隆”四字。此像不仅构图奇巧独特,更重要的是它将汉、藏两种文化,佛、道、世俗等不同观念与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清朝藏传佛教造像增添了新的内容。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文章标签: 佛教 宗喀巴 藏传佛教 格鲁派 祖师

猜你喜欢

周芝岩款竹根雕羊
“刘海戏蟾”泥人
清牙盖葫芦蛐蛐罐
清硬木圆雕白菜洗
清黄杨木透雕群仙庆寿如意
傀儡人
清田黄石雕山水小山子
清竹篁双鱼海棠式盒
清竹雕人物花薰
清乾隆款象牙透雕群仙笔筒
泥制兔儿爷2
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
黄马褂戴红风帽的老生泥人
“尚均”款田黄石雕“契此”像
清竹雕留青山水楼阁笔筒
瓷塑送子观音像
清红玛瑙雕鱼形烟壶
清琴棋书画文具盒(琴)
0.6177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