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释氏要览》卷中讲四恩有两种说法,一是父母恩、众生恩、国主恩、三宝恩;一是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施主恩。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前者是相对普通信众的,后者则是相对寺院僧侣。在一般的发愿文中,有时提及四恩,而更多的时候则是言及为国主、师僧、父母、一切含灵等。宋嘉定九年(1216年)。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就藩就是藩王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采用诸子分封制。所有的皇室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等都被封为王,一旦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师到自己的封地生活,谓之“之国”、“就藩”。这些封地位于各省,藩王有极其富丽宏大的王府和丰富的赡养费用,但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且非经皇帝同意不得离开自己的封地,回京朝觐有严格的规定。这种类似放逐和圈禁的制度,目的在于避免皇室受到支系的牵制和干涉。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