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菱花口高足杯,清乾隆,高10.9厘米,口径11厘米。杯大敞口,口呈菱花形,宽折沿,斜腹微鼓,底近平,下接细高圈足。沿、腹、足的外壁均饰掐丝折枝花卉,沿和腹以天蓝釉为地,圈足部以宝石蓝釉为地。内壁及足底鎏金,但金水较薄。底中部双方框内有“乾隆年制”楷书刻款。此器造型别致,在乾隆朝珐琅器中实属罕见。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文章标签: 花卉 乾隆

猜你喜欢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
锤胎画珐琅山水楼阁图挂屏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画珐琅缠枝花卉五供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
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
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画珐琅八棱开光提梁壶
画珐琅西洋人物纹方形花觚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广珐琅八宝纹面盆
金胎画珐琅杯盘
画珐琅长方盆玉兰盆景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0.6495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