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六颈瓶,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1.6厘米,最大口径4.9厘米。清宫旧藏。

瓶侈口,长颈,圆体,管钮形盖,肩部另出5枝细长圆管颈,连盖中央之颈口共6颈,故名。盖为黄珐琅地,饰紫、藕荷、浅绿、蓝、红色5朵折枝宝相花。肩施宝蓝地,周边细颈下绘如意头,间饰红折枝花。瓶身黄珐琅地饰缠枝宝相花,红瓣,宝蓝心,浅绿蕊,衬托以绿叶。足部黑地饰红色折枝菊花。足底中心双蓝线方框内署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六颈瓶图案描绘工致,花卉排列整齐有序。在珐琅地色的设计上,使用了黄色及当时流行的黑色。纹饰中又作了白、青、蓝三色退晕处理。此瓶整体设色清晰鲜明,色彩对比强烈,绚丽而又和谐。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考究,造型新颖独特,是清雍正时期画珐琅器中的新器形。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古建筑彩画工艺做法。纹饰的轮廓线内的底色,先平涂浅色的小色(彩画中用量较少、颜色较浅的颜色),在纹饰的中部或一侧画与小色相同色相的深色。图案由外至内的层次为白、浅色、深色。

文章标签: 珐琅 图案 工艺 花卉 折枝 牡丹

猜你喜欢

乾隆款掐丝珐琅仿古螭纹四足炉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画珐琅盖碗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掐丝珐琅螭纹方奁
画珐琅八宝攒盒
画珐琅大吉葫芦瓶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
画珐琅花鸟纹瓶
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
掐丝珐琅仿古饕餮纹簠
掐丝珐琅双龙纹水丞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
掐丝珐琅山水楼阁图铜镜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0.6580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