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渔家乐图笔筒,黄振效制,高12厘米,口径9.7厘米。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漫言泛宅曾无定,一曲渔歌傲葛天。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又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广州著名的牙雕工匠,乾隆三年(1738年)经地方官荐举应召入宫,在造办处应做象牙活计。开始每月工钱银为三两,乾隆四年提升到八两。他以高超的雕刻技术赢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识,被赐予在“内廷行走”。一些小巧玲珑、纹饰精细的象牙活计,如笔筒、臂搁、火镰套、镂空花囊等,均由黄振效制做,有些作品还命他留下款识。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在殷及西周早期是一较高的官职,此官名后常随以私名。西周中期后此官职地位下降。
刺绣技法之一。采用直细绒线条绣,绣时先从外向内起针绣,在中心落针,按顺序绣成圆形,绣线要参差错落,似风车形。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