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图》是清代画家髡残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是对黄山风景的概括描写,从整体看气势恢宏,结构完整,十分有意境美。诗文与图画相互掩映,树木葱郁,远处烟云缭绕,仿佛置于仙境之中,表现了仙源境界,实寄托了作者隐逸的情思。该图画法以“元四家”为宗,尤其受王蒙影响,构图较满,用线清晰豪壮,墨与色浑然一体,画风苍劲浑厚,意境幽野旷疏。 [1-2]
画作内容
该图大体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三段式构图。远处群山叠嶂,诸峰耸峙,山间云雾缠绕,山上树木繁茂,山脚下座落着数间房阁、水榭,掩映在山谷和丛树荫下,隐约中露出琳宫梵宇。中景为一条溪流,河水潺潺流淌,水随山转,一人独坐轻舟浮荡,似正划船欲出。 [2]
该图上有自题诗两首,分别款署:“辛丑八月写于借云关中,幽栖电住道人”“石谿残纳又笔”。钤“介丘”朱文印、“石谿”白文印、“白秃”朱文印。鉴藏印有:“人间至宝”等数方。 [1]
创作背景
该图上有自题诗两首,《仙源图》名即来源于诗之起首二字。根据诗的内容“天都保障石关鞠,面对天都峰矗矗。”画的应是黄山天都峰。“辛丑”为顺治十八年(1661),髡残时年50岁,该图正是他精力最为旺盛时的作品。 [3]
艺术鉴赏
构图
该图下不留地,上端仅有的空白处,由作者自题识所填补,对整个画面起到充实和平衡作用。该画由近及远的空间组织,写出深邃的境界,山山、水水,杂树林木,起伏取势,统一于掩映开合变化之中。构图繁复,而房阁、水榭、树石,安置得宜,无琐碎零落之感。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山川真趣,以求缅邈幽深,引人入胜。通幅不作危崖怪峰,而令人起可游可居之想。 [2]
技法
该图笔法简括,多用秃笔,苍劲老辣,颇具黄公望笔意,与疏括的短笔相应,变化多样,勾框“屋漏痕”的笔法,使画面更生朴拙天然之趣。作者寄情自然,流连山水,创造出用渴笔、颓毫、浓墨渲染来表现结构严密、奇辟幽深、空朦茂密的江南。全图树干、房宇、水榭,山石等处用赭石,余多用墨青烘染,墨与色浑然一体,气脉畅达,令观者顿生往游结庐之情。 [2]
作品评价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该图画法以“元四家”为宗,尤其受王蒙影响,构图较满,用线清晰豪壮,墨与色浑然一体,画风苍劲浑厚,意境幽野旷疏。所画景物与自题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把现实中的山水变成了人与自然为一体的生机世界。这里对烟云的描绘使人仿佛置身奇异的梦幻之境。题画诗是画面结构的一部分,烟云的留白画法以及全景式的构图都呈现了与西方绘画不同的特点。 [3]
作者简介
髡残(1612—约1672年),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豀、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明亡后寓居南京,修禅弘佛之暇潜心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承袭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徵明诸家笔法,结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善用秃笔渴墨,以线造型,在深浅、断续、粗细线条的相互交叉、转换、顿挫中表现幽僻的景致,意境苍莽,画格高逸古拙。他与同时代的程青豀合称“二豀”,与原济(石涛)合称“二石”,与八大、弘仁、石涛并称“清初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