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图》是明代画家谢时臣创作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该图画面的绝大部分是弥漫的云雾和浩荡的湖水。整幅作品展现的不仅是建筑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壮丽秀美,而更有文人画家的气度胸襟。
画作内容
画面描绘岳阳楼景色,远处为白云滚滚,雾气蒙蒙,几座山峰耸出云端,山下为宽阔的江水,波纹荡漾,间有风帆小舟,湖水及云雾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近景作急流险滩,一只大船在波浪汹涌中行进,四五船夫奋力撑船。中景为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壮丽的岳阳楼屹立于江岸,图左下侧的江岸上几株古树相杂,郁郁葱葱,与江面对面近水之树遥相互映。
鉴藏印有“石渠宝笈”“宝笈二编”“二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等。款识“岳阳楼,樗仙谢时臣写。”下钤“如苏台下逸人”“谢恩忠氏”二印。 [1]
创作背景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境内,是江南三大楼阁之一,相传最早为三国吴名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西面是长江,东临洞庭湖,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 [1] 该图以岳阳楼作为题材创作。 [2]
艺术鉴赏
主题
从画面中占据大多数空间的弥漫云雾和浩瀚湖水来看,画家刻意追求的不是实体建筑本身,而是要营造出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的宏伟气势,因此整幅作品带给观者的不仅是建筑的鬼斧神工,更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气度与胸襟,使人不由引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古之情。 [3]
技法
该图以岳阳楼,急流、行舟、树木、山石、飞云之势,构成一幅壮观美丽的景色。该图笔势纵横设色浅淡。运笔劲健有力,山石树木用粗壮的笔法画出,用短披麻皴加解索皴画山石,简洁明快。画树笔笔清晰,写中带工,尤其是画水有独到之处,作者吸收了南宋马远的画法,把激流漩涡、惊涛拍岸的水势描绘淋漓尽致,并与江上行舟和天上流云构成一种强烈的动感。
楼台上的人物和行舟中船夫,比例较小,人物形象虽只数笔,却跃然纸上。此画立意清新,构图得当,疏密有致,整体感强。设色美而不俗,给人一种清秀之感。 [1]
历史传承
由该图钤印可知,该图历经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鉴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作者简介
谢时臣(1488—?),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能诗,善画。山水法沈周,得其意而稍变。笔势豪放,设色浅淡,人物点缀,冲和潇洒,长于画水,江潮湖海,俱见其妙。出笔有魄力,长卷巨幛,纵横自如。论者谓其气势有余,韵秀不足,虽属吴派,却兼有浙派戴进、吴伟之风。传世作品有《溪山揽胜图》《雅饯图》《鸿蒙奇遇图》《夏山飞瀑图》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