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三辰仪,清乾隆,高72厘米,环架最大直径39厘米。清宫旧藏。三辰仪坐标环中,正立的大圆环为子午圈,上刻周天360°;与之相交的双圆环中,外环为天常赤道圈,上刻时刻度分;内环为游旋赤道圈,上刻赤道十二宫度。最内重是能绕极轴转动的过极游圈,上刻经度,游圈附直距、游表、窥管。仪器的环架主要由7根柱形支架承托,下配以十字形方座。方座内有水槽、螺旋,用以调节水平;还配有指南针,以定南北方向。此仪子午圈的侧面镌刻“大清乾隆丙寅年制”铭文。根据《三辰仪说》得知,三辰仪可演示测日月星而求得时刻,及测定月、星的赤道经纬度。此三辰仪是按照乾隆九年(1744年)提出的制仪原则制造的,即取中国古代浑仪测天技术之长,又结合西方仪器刻度精确之优。清宫廷制作的三辰仪,在环架结构上仍沿用中国古代浑仪的三层制法,所不同的是分别去掉了地平圈、黄道、白道等坐标环,虽然将传统的环环相套的浑仪加以简化,但仍保留了浑仪的使用功能。依其尺寸还可以认定,三辰仪即古观象台上清朝铸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实测青铜仪器--玑衡抚辰仪的五分之一大小的模型。此仪的焊接等工艺手法亦十分精致。在地球表面上,通过某地点和地球南北极的大圈称子午圈。在天文学上通常以这个圈投影于天球上,也就是通过天顶、天底、地平的南北点的天球上的大圈称该地方的子午圈。

三辰仪中固定不动的赤道圈。

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三辰仪中能绕周圈转动的赤道圈。

赤道十二宫即十二次。古人把周天分为十二次,用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星的运动及节气的变易。此仪沿赤道带自西向东化分为十二宫,其名称顺序是星纪宫、玄枵宫、娵訾宫、降娄宫、大梁宫、实沈宫、鹑首宫、鹑火宫、鹑尾宫、寿星宫、大火宫、析木宫。内廷东、西六宫的合称。《周礼·考工记》中已经有“掌王之六寝之脩”、“以阴礼教六宫”的六宫六寝制度的记载。明代紫禁城乃至皇城都严格按照《周礼》的制度营建,因此内廷中轴线左右各设六宫,作为妃嫔的居所,东西合为十二宫,与“地支”数目相符。三辰仪最内可旋转的四游环中间形似直尺的部件。

又称游标,是仪器中用于观测并且可做游动的指示器。

又称窥衡,实为内有觇视孔的照准器。

浑仪,也称浑天仪。浑天仪是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的一种仪器,因其用于观测天体,故名浑天仪。在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它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必不可少的仪器。天球上连结和天顶天底等距离的点所形成的大圈,或通过观测地垂直于该地点的重力方向的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圈称地平圈。

又称地台。明清皇宫宫殿中高于地面的木台,其上放置宝座及陈设品。太阳在天球上一年间所移行的轨迹叫黄道,即地球轨道面和天球相交成的大圈。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它是天球上的一个大圈。白道和黄道的交角平均为5°9ˊ。

玑衡抚辰仪是在铜镀金三辰仪基础上铸成的大型实测浑仪,历时八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据虞书舜典中“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古义,故定名为“玑衡抚辰仪”。

焊接是将破碎的青铜器残片或补配配片与主体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方法,是青铜器修复的重要环节。修复青铜器传统焊接主要采用锡焊法。焊接时针对不同器物的破损状况采用不同的连接法,有点焊、跳焊、加筋焊、银锭扣焊等形式。

文章标签: 仪器 天球 十二宫 赤道 浑仪 大圈 子午圈 三辰仪 地球

猜你喜欢

木楼转八仙塔式钟
铜镀金八角形赤道公晷仪
银镀金浑天仪
铜镀金腰果形赤道公晷仪
木制金漆鸟音笼
铜镀金纳白尔筹式手摇计算机
嵌珐琅孔雀尾形地平式日晷仪
看朔望入交仪
铜制测高弧象限仪
绘图平板仪
日晷
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
八音盒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
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
四游标半圆仪
铜镀金盘式手摇计算机
铜镀金浑天合七政仪
0.5544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