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岗渡关图》为元末明初画家马琬的一幅画作,该绢本,纵125.4厘米,横57.2厘米,墨笔。用水墨烘染的方法展现了崇山的雪景。图中层峦叠嶂,有苍松、寒林、屋宇、城关、流泉、行人点缀其间,构图繁复,场景宏大,犹是北宋全景山水之格局,但勾皴非常简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及《九峰雪霁图》的影响。 [1-2] 

作品介绍

《雪岗渡关图》绢本,纵125.4厘米,横57.2厘米,墨笔。用水墨烘染的方法展现了崇山的雪景。图中层峦叠嶂,有苍松、寒林、屋宇、城关、流泉、行人点缀其间,构图繁复,场景宏大,犹是北宋全景山水之格局,但勾皴非常简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及《九峰雪霁图》的影响。

作者简介

马琬,元末明初画家。字文壁,号鲁钝生、灌园人。出生秦淮(今江苏南京),元末客居松江(今属上海市)。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被召进京,出任抚州知府。生卒年不详,少年时曾就学于大文人扬维桢,扬极推重他的画,因此名望甚高,“三吴人以重金购之”。他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笔墨清润,构图密茂,时有“三绝”之誉。史载他山水师董源、巨然,然而从他传世的画看,似乎更多地受了黄公望的影响。 [1-2] 

作品赏析

《雪岗渡关图》也就是采用水墨烘染,在山石之上部及屋顶留白以示积雪,而树木之顶端则并无留白,可能是顾及树木整体的美感,但是,观者依然一看就能明白是雪图。这种并非完全写实的方式,也许正是中国画尚意的一种魅力吧。 [1-2] 

宋画尚写实,而元画渐趋写意。宋画追求完美,着眼于绘画技术的深化,无论勾、皴、擦、点、染,都不遗余力。而元画渐趋简练。元四家中,唯王蒙依然不遗余力地追求完美,但物象渐趋写意、抽象;倪瓒之构图、笔墨皆趋简括,但场景不大;黄公望则勾、皴简练,而构图则不厌其弘大、繁复。马琬显然受了黄公望的极大影响,构图谨严,布置精致,勾皴简括,笔墨浑厚。虽然后人认为他的画缺乏新意,但他在墨色渲染上颇有心得,此图用淡墨层层积染,墨气浓郁、润泽,显得山体质感凝重,前后层次分明,极具立体感。图中自题:“雪岗渡关文壁为彦明作”。而他有落款作于至正九年(1349)的风格相近的《乔岫幽居图》传世,那么当是同期所作。 [1-2] 

这种构图繁复而勾皴简括的画风,显然很适合后代文人画家的绘画理念。黄在唐代流行以“洒粉法”弹落密集的白点,以示正在下雪,而王维崇尚“水墨渲淡”,其《雪溪图》已经采用水墨烘染法留下绢的本色(

或称“留白”)以示雪,但似乎也有遗憾,因为实难表达正在飘洒的雪花,实难分辨是雪后还是下雪时,只能笼统地冠以“雪图”了。 [1-2]  公望在明代渐受追捧,至明末董其昌在其画论中就明确将黄公望列为“元四家”之首,树作文人画的楷模,影响了此后将近三百年的绘画史。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都是此画风热忱的追随者。而马琬无愧为这一潮流先行之弄潮儿,四王的画中时见他的痕迹。他的同门师友贝琼有诗怀念他:“长忆清溪马文壁,能诗能画最风流。酒酣落笔皆天趣,剪断巴江万里秋。”


文章标签: 马琬

猜你喜欢

马琬 暮云诗集图轴
竹笛铭文
春天风景
元马琬乔岫幽居 轴
元马琬秋山行旅 轴
元马琬秋林钓艇图 轴
元人集锦 卷 马琬春山清霁
元马琬溪山新雨 轴
元马琬松壑观泉 轴
葵石峡蝶图
人物图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九峰寒翠图
达摩祖图卷
三友百禽图
桃源图卷
春酣图
林和靖诗意
0.4766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