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图轴》为明代沈周所作,纵80cm,横33.5cm。本幅设色画杏花一枝,左上自题一段款“沈周”钤“启南”朱方,收藏印二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1]
画作鉴赏
《杏花图轴》,是祝贺刘布考中进士而作。刘布是明代苏州名士刘珏的曾孙,似乎与沈家有亲;他考中时在弘治十五年(1502),其时沈周已七十五岁了。
画上瘦杏一株,花开烂漫,仍是折枝简笔,却多添了颜色。树干以赭色填充,花片则淡粉轻红,温润又悦目,几乎可以想象他挥毫时愉快的心情。有题跋、诗:
布甥简静好学,为完庵先生曾孙,人以科甲期之,壬戌科,果登第。尝有桂枝贺其秋闱,兹复写杏一本以寄,俾知完庵遗泽所致也。
与尔近居亲亦近,今年喜尔掇科名。杏花旧是完庵种,又见春风属后生。 [2]
画家简介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