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觅药图轴,清乾隆,长123厘米,宽45厘米。此图轴在本色绫地上刺绣觅药图。画面中白云环绕着青山,苍松上飞落着一只仙鹤,树下有二高士,半山腰一小童正在采药,其上方墨书:“授得长生诀,迢遥入翠微。采芝云染袖,觅药雾沾衣。”并绣有朱印三方:“聚宝斋”、“露香园”、“虎头”。此图轴绣、画结合,人物、小鹿和仙鹤主要用彩色丝线以套针、网针、施毛针、打籽针、鸡毛针、斜缠针等多种针法绣成,小鹿有动笔着色之处,山石则以画为主,绣出轮廓后以石青、石绿、赭石和墨平涂渲染,树叶先用绿色平涂,再在其上绣树叶形状。此图绣、画结合,体现了顾绣最主要的特征,所绣“露香园”、“虎头”也是顾绣的主要印记,此作是清代有代表性的顾绣精品之一。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苏绣针法之一。针法组织有横、直、斜三种,用不同方向的绣法组成三角形、菱形、六角形等连续几何形格式,然后再用相扣的方法在几何形格式内绣出各式花纹。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多用于绣制花心。

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绣时将线在针尖上绕一粒状小圈,绣一针见一粒,粒粒组成绣面,故称。此种针法所绣线条形似鸡毛,适于用以刺绣图案中建筑构件的转角处和尖瓣小型花。其绣法以人字形线条排列而成。可分交叉形、稀针交叉形、人字形3种绣法。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文章标签: 针法 线条 香园

猜你喜欢

观泉图
青山卞居轴
山水册11开
观音
西亭春艳图
疏树归禽图
双猫窥鱼图
阿弥陀佛
山水册页
乾隆皇帝洗象图
山水十开
牡丹
鸡鸣图
得趣在人册13开
山水册页
山水圖纸本
芝昜东湖图卷
柳禽图
0.524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