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特磬的制造,起因缘于鎛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钟的出土与历时5年的西北战事的奏凯,原本独立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加之乾隆帝对古钟的鉴定,使得鎛钟的制造充满了神秘、吉祥的气氛。鎛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鎛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因此众臣上奏皇帝,请求添置特磬,与鎛钟俱为特悬,以备中和之盛。并请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较过去所用灵璧石磬更胜一筹。至此,特磬之制随鎛钟的产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诏定。
最初所造特磬,因时间紧迫,仍采用灵璧石料,并由产地限期运往京师乐部。清代首用特磬应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大典。以后随着新疆玉石的不断进贡,特磬乃改用碧玉。碧玉又称和田玉。清宫特磬所用碧玉主要产于新疆叶尔羌的密勒塔山。因所产之玉为山料,故玉块较大,重者万斤之上,尤适合制作大型器物。清代在叶尔羌设有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向朝廷贡玉之事。自准、回两部平定,西北局势稳定后,朝廷礼乐器及工艺品所用玉料多从叶尔羌采进。
此磬御制铭释文:
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簴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鎛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鬖。考乐惟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泰,敢或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因县名而得其名。灵璧原为零壁镇,宋代置县,改灵壁,清代属于安徽凤阳府。此县所产石料最宜做磬,敲击铿然悦耳,清代所用磬料,大部分由该县采办。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即皇帝所作的铭文。古代常将功德或鉴戒刻镂于碑版或器物上,后成为一种文体。
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梁称簨,两侧立柱称簴。《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簴”。注:“簨簴,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簴,饰之以蠃属,羽属。”清代簨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横向三簨,下二簨为悬钟之用,两层各八枚;上簨两端刻龙首,不挂钟,其上插五只金鸾,龙首与金鸾俱衔五彩流苏;其二为纵向二簨,主要起支柱作用,与横向三簨相连;其三为纵簨下端伏狮与趺,主要起承载和稳固之用。在簨簴的表面,俱用金涂饰。
乾隆七年(1742年)设乐部,管理宫中奏乐、审定乐章、撰进曲本等事宜。当时管理乐部大臣为允禄、张照、三泰等,无专职,皆自通晓乐事大臣中选任兼职。
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圜丘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之坛,位于正阳门外偏东,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天地合祭之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合祭为分祭,按天圆地方之说,在安定门外另建方丘(后称地坛),而于此地建圜丘,4年后称天坛。清代朝廷祭祀,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圜丘居于大祀之首。每逢冬至,皇帝亲祀,是清代最隆重的祭祀礼仪。祭祀之日,除列诸神位、陈牲俎、设供器外,神乐署还要演奏中和韶乐及乐舞。祭祀时,中和韶乐均要奏出特定之乐章,以达“交神明而达诚敬”之意。
古代君主为祭天而建造的圆形高坛。“圜丘”一词在《周礼·大司乐》中已有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始正式更名为天坛,此后两名通用。平定准、回两部是乾隆朝统一西北疆的重要战争。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素以耐劳苦、擅于格斗横行于西域,他们建立割据政权,多次挑起战争,康、雍两朝虽多次用兵,但终未彻底解决。回部是指天山南路回教徒所居地区,原长期受困于准部。清廷在对准部征战中,回部首领渐生另立之心,策划反清。对其狂悖叛逆行为,清廷决定统兵征讨。戡定准、回两部的战争,时间互相衔接,历时5年。其形势之错综,战斗之艰辛,非一般战争可比。因此乾隆在征准、平回两役胜利时,得意之情喜形于色,“两大部落,不为不强,周二万余里,不为不广,五年成功,不为不速。”准、回战争的胜利保证了清西北局势的基本稳定。
图即地图,经即地图之文字说明。图经又称图记、图志。东汉已有《巴郡图经》,隋唐续有发展,至宋代达到全盛。北宋图经所载内容丰富,并统和古今,与后来定型方志无异。法天(?--1001年),中印度人,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来中国,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等佛经。有人认为法天与同时代的译经僧法贤为同一人。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和十二个地支字相配,用以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