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玉”琴,南宋,通长118.4厘米,隐间110.7厘米,额宽17.4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厘米,厚5.7厘米。清宫旧藏。“玲珑玉”琴,仲尼式变体。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琴辨》:“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样”,可见当时最为人熟知而流行。桐木斫,板厚而开膛小,凤舌镶嵌,池沼形状特异,纳音贴以木片。黑漆,八宝灰胎极薄,牛毛间蛇腹断。金徽,白玉轸足,紫檀岳尾,唯尾托为红木,护轸伤损一。琴背铭刻,龙池上刻行书琴名“玲珑玉”。左右刻草书琴铭“峄阳之洞,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龙池下行书“复古殿”,又九叠文“御书之宝”大印。“复古殿”,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以后在建康(南京)所修行宫之一殿,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于临安(杭州)又有此殿之设。全部铭刻为当时一手而成,俱贴金。隐间指古琴琴面从岳山到龙龈的距离,即有效弦长。古琴以宽者为上,窄者为下。形体被人格化,上端突出部分为头,最上近边沿处为额,头下内收部位为项,再宽出处为肩,直下内收部位为腰,最下为尾。琴背面、额两角为护轸,名凫掌,项上横开之浅槽为轸池,7个小孔穿轸绒,上端系弦,下边系轸,上音孔称龙池,下者称凤沼,腰部之中左右各开方孔名足池,用以安足,足为雁足,用以缠弦。琴上紫檀嵌件简称岳尾,横列项上高出琴面者为岳山,岳下平面横木为承露,尾部中间略高出琴面者为龙龈,岳龈架弦便于弹拨,龙龈左右者为焦尾,下者为尾托。琴横陈案上,头左尾右,其外侧安13枚取音标志名徽,徽多用蚌壳制作,金玉者为贵。琴张7弦由外向内渐细,第1弦最粗。琴弦本为丝弦,晚近乃用西乐之钢弦。弦穿出轸绒外之结曰“蝇头”。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古琴部位名称。在琴的槽腹中,正对出音孔(所谓龙池、凤沼)处,通常留有与出音孔形状相同的隆起部分,称“纳音”。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漆器表面出现的断裂,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漆器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其中蛇腹断最为常见,其特征为“断纹较长,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故名。

即酸枝木,泛指豆科黄檀,属酸枝木类植物。有黑酸枝、红酸枝、白酸枝三种。位于琴底上方的出音孔称“龙池”。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中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贴金是将金箔用竹夹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地子上的一种方法。古代贴金的地子,一般用鱼鳔胶水或构树津液涂刷。

文章标签: 龙池 古琴 代表 吉祥 部位 琴面 音孔

猜你喜欢

赵孟頫(松雪)书道德经拓本
宋古瓶纹抄手端砚
北宋敞池端砚
宋砖陶砚
宋二景表尺
南宋端平二年胡留墓志铭石碑
宋代灰陶砚
宋垣曲店下样石权
南宋石雕犀牛镇纸
“金钟”琴
南宋石雕山形笔架
宋银冥钱
仲尼式琴1
南宋椭圆形石砚
宋穿子抄手砚残
北宋熙宁十年莲瓣纹瓜棱形铭文铜权
宋平板长方形石砚
宋蛙形水晶砚
0.4880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