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笈三编”即《石渠宝笈》三编的简称。此玺是《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内府收藏书画作品必钤宝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规定:“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书则用‘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秘殿珠林所藏’或曰‘石渠宝笈所藏’凡二玺。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或曰‘秘殿珠林’、或曰‘石渠宝笈’,凡五玺。又加‘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一玺,以示别于续编。”此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标志性宝玺。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真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作汇集定名“三希”,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